中药透皮技术

时间:2020-04-01  阅读:343
  一.概论
  透皮贴剂指用于完整皮肤表面,能将药物输送透过皮肤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的贴剂。通过皮肤表面的药物浓度与皮肤深层的药物浓度差,以被动扩散的方式透过角质层,再进入真皮层、毛细血管,通过体循环到达靶位起作用。此外,部分药物也可以通过皮肤的毛孔和汗腺等附属器官吸收、渗透进入体内。
  透皮贴剂的作用时间由其药物含量及渗透速率所定。摩美得消肿止痛贴,可以承载不同的中药配方,通过消肿止痛液(薄荷脑与水蔓菁),促进药物透皮吸收。
  二.起源与发展史
  中医外治最早文字记载见于阴虚出土的卜辞。但其深入发展于汉唐时期。
  东汉时期张仲景在《伤寒杂病论》中记述了烙、熨、外敷、药浴等多种外治方法,而且列举了各种贴敷方药,曾提到“四肢才觉重滞,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,勿令九窍闭塞”,说明汉代以前通过外敷各种药膏治疗内外诸疾已相当广泛。
  晋朝葛洪《肘后备急方》中首次记载了用生地黄或栝萎根捣烂外敷治伤,用软膏剂贴敷疗金疮,并收录了大量外用膏药,如续断膏、丹参膏、雄黄膏、五毒神膏等,并注明了具体的制用方法,而且对黑膏药制法、条件、用具均有详细记载。
  唐代医学有了很大的发展,这个时期的主要著作《备急千金要方》、《外台秘要》、《太平圣惠方》、《针灸资生经》、《外科正宗》等,汇集了大量有效的贴敷方药,其中很多贴敷的部位都与穴位相结合;宋代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已有可用于局部治疗或透皮吸收的膏药,如“治疗腰腿脚风痹冷痛有风,川乌头三个去皮脐,为散,涂帛贴,须臾而止。”;《圣济总录》中指出:“膏取其膏润,以祛邪毒,凡皮肤蕴蓄之气,膏能消之,又能摩之也”,初步探讨了中药贴敷治病的机理。
  宋代《刘涓子鬼遗方》载有多种薄贴之法;明代李时珍的《本草纲目》述及外贴膏药治疗痈疽、风湿之症,收载了不少穴位贴敷疗法,并为人们所熟知和广泛采用,如吴茱萸贴足心治疗口舌生疮、黄连末调敷脚心治疗小儿赤眼至今仍在临床使用。陈实功的《外科正宗》中载有膏方26张,多以麻油、黄丹、松香、白蜡等为基质,并详细记载了膏药的制法与用途。汪机著的《外科理例》,载有软、硬膏方11张,多以麻油、黄丹、牛皮胶等为基质。
  随着中药外治方法的不断改进和创新,膏药的制备已经非常完善,而且晋、唐之后已出现贴敷疗法和其它学科相互渗透与结合的运用研究。如把敷药法和经络腧穴的特殊功能结合起来,创立了穴位敷药法,大大提高了疗效。
  三.现代研究
  随着药物辅料的迅猛发展,国际先进的透皮技术带动了我国中药透皮贴剂的研发,借助国内外新材料、新技术,同时将中医的经络学、脏象学等传统的中医理论相结合,进行中药透皮吸收给药的临床和基础实验研究。在此期间,消肿止痛贴应运而生。
  消肿止痛贴是一种新型中药敷贴剂基质,能直接与任何中药粉末,通过消肿止痛液调和制备敷贴剂,而且载药量大,粘附力适宜。通过皮肤各层,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的新剂型。与传统的给药方式相比,透皮贴剂有以下优点:
  ①可产生持久、恒定和可控的血药浓度,从而减轻不良反应。
  ②可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,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。
  ③减轻注射用药的痛苦。
  ④患者可自己用药,出现问题可及时停药,使用方便。
  ⑤减少给药次数和剂量。
  透皮给药系统自20世纪80年代出现后,引起医药市场的极大兴趣,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医药工作者的研究热点。
  四.发展愿景
  透皮给药系统是一类新型的给药系统,随着透皮吸收研究的不断深入,在不久的将来会开发出更多的新技术和新方法,也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药物被制成透皮给药制剂应用于临床,更好的服务于患者。
  而且,伴随着2016年2月22日,《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(2016—2030年)》经由李克强总理的签批,国务院的发布,中医药新技术的发展,必将势不可挡。
< 返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