急性肠胃炎
【概述】
  急性胃肠炎是夏秋季的常见病、多发病。多由于细菌及病毒等感染所致。主要表现为腹痛、呕吐、腹泻,如病情较为严重且没有经过治疗,则可出现电解质和液体的丢失。本病有自愈倾向,主要是对症治疗,必要时可考虑抗生素治疗。本病属于中医“呕吐、腹痛、泻泄”等病症范畴。
【临床表现】
  主要表现为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;发热等,严重者可致脱水、电解质紊乱、休克等。病人多表现为恶心、呕吐在先;继以腹泻,每日—5次甚至数十次不等,大便多呈水样,深黄色或带绿色,恶臭,可伴有腹部绞痛、发热、全身酸痛等症状。

  症状有轻重,并不是所有患者都会出现上述所有症状,临床上腹泻、腹痛多见。严重者可有发热、寒战。


【贴敷技术治疗】
  (1)肠胃湿热:病起急骤,恶心频发,呕吐吞酸,腹痛阵作,泻下急迫,便行不爽,粪色黄褐而臭,口渴欲饮,心烦,尿短赤少,舌苔黄腻,脉淆数或滑数。
  治法:清热化湿,理气止泻。
  方药:葛根10克、黄芩10克、黄连6克、木香10克、茯苓12克、车前子10克、白扁豆10克、薏苡仁15克、荷叶10克、生甘草6克。
  (2)寒湿阻滞:呕吐清水。恶心,腹泻如水,腹痛肠鸣并伴有畏寒发热,颈项或全身关节酸痛,苔薄白或白腻,脉灞。
  治法:散寒除湿,和中止泻。
  方药:藿香10克、大腹皮10克、白芷10克、紫苏10克、茯苓12克、清半夏10克、白术10克、陈皮10克、厚朴10克、生姜5克、甘草6克。
  (3)食滞胃肠:恶心厌食,得食愈甚,吐后反快;腹痛,泻下秽臭,气迫不爽,泻后痛减,苔厚腻,脉滑实。
  治法:消食化滞,和胃降逆。
  方药:焦山楂10克、神曲10克、制半夏10克、茯苓12克、陈皮10克、莱菔于10克、大腹皮10克。
  (4)脾胃虚弱:禀赋不足,素体脾虚,饮食稍有不慎即吐泻,大便溏薄,呕吐清水,且时作时休,面色不华,乏力倦怠,舌淡,脉弱。
  治法:健脾理气,和胃止泻。
  方药:人参3克、白术12克、山药10克、茯苓12克、白扁豆12克、陈皮10克、砂仁3克、薏苡仁12克、甘草6克。
  具体操作:将上述药物研磨成粉,每次取2~3g,用消肿止痛液调和,贴敷于神阙穴或水分穴。
  贴敷时间:婴儿0.5~1小时;幼儿2~3小时;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3~5小时。每日1次,5天为1疗程。
【其它适宜技术治疗】
  穴位注射法
  选穴天枢、上巨虚。
  方法黄连素注射液,或维生素1、维生素B12注射液,每穴每次注射0.5~1.0ml每日1次。
  耳针法
  方一  以取大肠、小肠、脾、下脚端、肝、肾、肺等穴为主。每次选3~5穴。急性者可每日治1~2次;慢性者则可隔日1次。
  方二  选穴:大肠胃脾肝肾交感

  方法:每次选3~4穴,毫针刺,每日1次,每次留针30min;亦可用揿针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贴压,每3~5日更换1次。

  方三  取小肠、大肠、胃、脾、肝、肾、交感、神门穴。每次酌取3~5穴,急性泄泻每日1~2次,慢性泄泻隔日1次,留针10~20min。

  艾灸对症治疗
  泄泻常伴有腹痛、乏力等症状,临床可以根据伴随症状加用以下方法:
  腹痛
  选穴:气海、内关
  灸法:艾条温和灸,每穴15分钟,以局部红晕温热为度,每日1次。
  乏力
  选穴:百会、足三里
  灸法:艾条温和灸,每穴15分钟,以局部红晕温热为度,每日1次。
【经典案例分析】